編者按:近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形勢喜人,今年實現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幾無懸念。如此一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將與已經連續6年“登頂全球”的傳統燃油汽車產品,雙雙居“全球產銷量老大”的位置。但新能源汽車發展仍也存在三大問題:充電樁建設滯后,動力電池技術和產業布局不足,整車技術水平有待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要坐穩“第一”,還需繼續厲兵秣馬。
新能源汽車超越美國居全球首位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今年(1~10)月,中國整體汽車產量略高于去年同期,為1928.03萬輛,而銷量同比增長1.5%達到1927.8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18.12萬輛和17.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倍和2.9倍。相對于傳統燃油乘用車,(1~10)月產銷只有2.20%和3.89%的增幅來講,可謂一片欣欣向榮。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今年銷量將有望達到22萬~25萬輛,美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約為18萬輛。此前,中國在傳統燃油汽車產銷方面是從2009年起就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頭號汽車產銷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全球占比將超過40%,高于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處于主導地位。

2015新能源汽車推廣成績單北京第一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黃子河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今年發展迅猛,得益于一線城市紛紛取消限購搖號、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等措施,無疑,國家政策利好,各地紛紛開綠燈,有補貼、上牌還有綠色通道。
從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來,各地區政府都開始不遺余力的給新能源汽車提供便利,比如購車補貼、稅費減免、金融支持、政策支持等,到現在,早已經完善了全套的政策扶植體系。特別是在汽車消費能力強大的北京和上海,北京純電動汽車不僅不限行,而且新能源汽車已經不用搖號,上海也是直接免費送新能源牌照,政策相當給力。
在11月26日的深圳“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經驗交流與發展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個城市的政府代表們,紛紛公布了其今年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成績,其中北京以累計推廣2.32萬輛的成績居首,上海緊隨其后,累計推廣2.3萬輛。
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牛近明表示,到今年9月份北京市在出租、環衛、公交、物流、駕校,以及私人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總量2.32萬輛,2013年至今有142款電動車納入國家公告目錄,76款純電動車型進入免征購置稅的公告目錄。公共方面,(1~9)月份1619輛,包括純電動、插電、雙源無軌。
北京電動出租車目前有2650輛在運營,其中有500輛車在城市中心區,年底前還將增加500輛左右。純電動租賃車目前共有4486輛車投放運行。去年發放的指標有5100個,涉及60家租賃公司,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將會有2250個新增指標,到今年年底北京市租賃車,包括分時租賃在內,將突破6000輛租賃車。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進辦公室主任劉建華表示,2014年上海當年推廣新能源汽車已經超過1萬輛,2015年發展勢頭更為迅速,(1~9)月份累計銷售2.3萬多輛,有良好發展態勢。在全國新能源汽車總量上來看,上海占了15%。
深圳市發改委碳交辦處長周全紅表示,預計到今年年底,深圳全市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將超過2.5萬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6650輛,純電動出租車大概2400輛,純電動物流車2000輛左右,通勤車248輛,私家車8900輛,普通租賃4000輛,分時租賃2000輛,總數超過2.5萬輛。已經上路的新能源汽車,安全行使歷程達到14.7億公里,碳減排量45.6萬噸,節油量16.5萬輛,純電動公交大巴27萬公里,純電動出租車單車安全累計73萬公里。 {$page$}
未來5年后新能源車將更上層樓
按照規劃,我國新能源車未來5年成績還將更上一層樓。東風、一汽、上汽、廣汽、北汽、長安、吉利、奇瑞等八大本土車企,陸續公布新能源車的“十三五”規劃,加碼新能源車型的推出。據不完全統計,未來我國總計將投產的新能源車達到91款,其中長安集團以投產34款排在首位,廣汽未來5年推出6款新能源車,產銷量要達到20萬輛規模。本田、豐田、大眾、福特、寶馬、奔馳、沃爾沃等跨國巨頭,也紛紛做好了“2020計劃”布局,爭相把新能源產品導入中國。
江淮汽車目前已經公布了新能源車型規劃,其中包括純電動、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根據江淮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定位,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車總產銷量將占江淮總銷量的30%以上。據了解,江淮汽車明年至少推出2款純電動,以及1款油電混合動力車型。明年年初,江淮S20-iEV會率先上市,而在明年中旬,江淮還會推出1款微型純電動轎車。同時,江淮在混合動力領域也有所發力,據了解,新款瑞風S5或將率先搭載油電混合動力系統。
上汽明年將有1款SUV、1款純電動汽車,以及全新一代插電強混榮威E550投放市場,三款車型的價格定在10萬-25萬元之間。同時,上汽會在明年下半年開始密集投放新能源汽車以及傳統車型,周期為3個月1款新車。
近期,吉利公布了自己的“藍色吉利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的90%以上;其中,插電式混動與油電混動汽車銷量占比達到65%,純電動汽車銷量占比達35%;同時,在氫燃料及金屬燃料電池汽車研發方面也要取得實質性成果。
作為合資品牌代表之一的福特汽車,明年也有一系列的動作。根據其最新的“2020戰略”,從2016年開始,福特汽車將率先引入兩款新能源車型——福特C-MAX Energi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福特蒙迪歐混合動力。福特C-MAX Energi于2012年洛杉磯車展上正式發布,該款車型已于去年完成了中期改款,明年將會以“新姿態”在中國市場上市。
對于沃爾沃的新能源戰略,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拉爾斯•鄧表示,沃爾沃將在全車系中全面引入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這是行業內最全面的電氣化戰略之一。接下來,沃爾沃將開始研發一系列全新的小型、緊湊型純電動汽車。據了解,沃爾沃在該領域的研發已開展了較長一段時間,根據目前的計劃,可能將于2019年上市全新的小型電氣化汽車。沃爾沃未來的中期目標是銷量總額中會有10%來自于電動汽車的貢獻。也就是沃爾沃的全系車型都可以實現插電式混合動力。
目前,沃爾沃計劃擴大旗下插電混動車型陣容,將在華推出沃爾沃S60L E驅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沃爾沃全新XC90 T8 E驅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未來包括40、60、90系列在內的所有新車均將推出插電混動版本。
發展存在的不足
盡管發展迅速,但是,新能源發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底氣最不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整體的發展水平仍處于一個中低發展水平,雖然現在的產銷量是全球領先的,包括一些車型也在全球銷量中排在前列,但是,這并不能代表整體發展水平,在安全性、動力電池、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黃子河也直言,“十三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要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制約。
此前,國家已明確表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階梯式逐步取消,2020年之后將沒有補貼。可以想象,這種以補貼的方式來挖掘新能源汽車空間的做法一旦取消,企業是否能習慣從“喂養”到“散養”的狀態,新能源汽車項目是否都已經有了站穩腳跟的能力?雖然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產銷量猛增,各車企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已由服從政府安排轉變為積極挖掘市場潛力,各自主品牌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但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政策的依賴度依然非常高,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依然受制于基礎設施、電池技術、地方保護等多種因素,想要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對于企業來說還是一場艱難且持久的戰役。 {$page$}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國內共建成充換電站780余座,交流充電樁約3.1萬個,為超過12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充換電服務。而今年,隨著各類鼓勵充電設施的相關文件落地,多家企業推進充電業務的速度也在加快。
新能源汽車的標準體系建設是一個大問題,國家標準委目前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標準。新能源汽車驅動方式、驅動結構、電源結構的變化,充電設施、充電站的變化,都需要制定新的標準來加以規范。
當然,除了以上亟待解決的各種問題,如若實現2020年目標,企業還需要扎扎實實地在技術、產品研發等領域做到真正投入,需要“不忘初心”的冷靜和腳踏實地的前行。
催生千億電機需求
由于電動汽車產銷的快速增長,電機及電控系統的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機遇,產業資本也競相布局。按照政策規劃中的新能源汽車規模目標測算,預計2020年,電機驅動系統需求將達500億元~1000億元。
電機驅動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是電動汽車行駛中的主要執行結構,其驅動特性決定了汽車行駛的主要性能指標。電機驅動系統,主要由電動機、功率轉換器、控制器、檢測傳感器以及電源等部分構成。與一般工業用電機不同,用于汽車的驅動電機應具有調速范圍寬、起動轉矩大、后備功率高和效率高的特性,另外,還要求可靠性高、耐高溫及耐潮、結構簡單、成本低、維護簡單、適合大規模生產等。未來我國電動汽車用驅動電機系統將朝著永磁化、數字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
另外,11月12日科技部發布的2016年第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試點專項中,即包括新能源車行業。此次專項重點,圍繞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等6個創新鏈(技術方向),部署38個重點研究任務。在電機驅動控制器功率密度倍增技術方面,考核指標為電機控制器峰值功率密度≥17kW/L,最高效率≥98.5%,匹配電機額定功率20kW~60kW,功能安全滿足ISO26262標準ASCIL C級的要求,設計壽命達到15年或40萬公里,裝車應用≥10000套。
根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國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科技體系和產業鏈,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萬輛。突破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對于打破國外供應商在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壟斷,提升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競爭力,加快新一代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研發,將成為“十三五”的重點突破方向。
目前,產業資本已在快速布局,大洋電機耗資35億元,擬收購上海電驅動100%股權,相比其凈資產溢價率達1057%;萬向錢潮出資1.1億元參股天津松正10%股權,據此推算,相比其凈資產增值率為279%。在新能源汽車需求放量和關鍵技術的逐步成熟下,電動汽車電機系統市場需求將迎來快速發展,擁有技術優勢的相關企業,市場份額有望快速提升。
以戰略眼光迎接更好發展
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2016年出現更大規模的增長。這兩年國家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 2016年,在一些主要城市,將逐步形成一個市區范圍內的可供工作、生活使用的充電設施網絡。同時,隨著充電設施的改善,以及新能源汽車大量使用到各類租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理念也將日漸深入人心。
近日召開的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突出重點、合理布局,針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制約、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優化配套環境,創新商業模式、擴大先進適用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應用,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新路,為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注入新動力。
要想走出這樣一條新路子,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就不能僅僅拘泥于國內市場,要有放眼國際、高瞻遠矚的眼光,國內國際一盤棋,才是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能源問題是一個全球化的危機,正確合理的解決能源危機是各國政府都要面臨的問題。而發展新能源汽車是解決所有能源問題的主要途徑。因此,作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要具備高瞻遠矚的戰略,應該具備國內國際一盤棋的戰略眼光,持之以恒,必有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