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黄A片免费网站-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观看

 您的位置:首頁>>管理中心>>行業資訊>>新聞資訊正文
 
《中國制造2025》打造強國夢 提振電源行業發展信心
新聞ID號:  56609 無標題圖片
資訊類型:  產業縱橫
所屬類別:  UPS電源
關 鍵 字:  中國制造2025/電源/智能裝備
內容描述:  《中國制造2025》規劃、到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由部署進入實操階段,勾勒出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宏偉主線。而制造強國領導小組成立后,《中國制造2025》后續將有更多的政策陸續推出,為多個行業釋放紅利。
發布時間:  2015/8/5 9:29:38
更新時間:  2015/8/5 9:29:38
審核情況:  已審核開通[2015/8/5 9:29:38]
瀏覽次數:  共 2662 人/次
新聞來源:  電源世界
鏈    接:  ~
責任編輯:  ~
發 布 者:  電源在線
圖片文件
原文件名:1.jpg|2.jpg|3.jpg
保存文件:20150805092725954.jpg|20150805092746798.jpg|20150805092803247.jpg
路徑文件:/uploadfile/newspic/20150805092725954.jpg|/uploadfile/newspic/20150805092746798.jpg|/uploadfile/newspic/20150805092803247.jpg
管理操作:  修改  設置為未審核    發布新聞資訊
內    容:

    編者按:從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到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由部署進入實操階段,勾勒出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宏偉主線。而制造強國領導小組成立后,《中國制造2025》后續將有更多的政策陸續推出,為多個行業釋放紅利。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作為未來10年引領制造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未來30年實現制造強國夢想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全面開啟了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之路。6月24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通知》提出,為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協調,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小組設1個組長,5個副組長,20個成員。組長由國家副總理馬凱擔任,副組長分別是工信部部長苗圩、國務院副秘書長肖亞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和財政部副部長劉昆。

    《中國制造2025》九大戰略任務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它并不是1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1個長期戰略性規劃,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當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9大戰略任務和重點。

    第一,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第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第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第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第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第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第七,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

    第八,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第九,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10大重點領域

    《中國制造2025》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等列為10大重點領域。其中,航空航天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尤為惹人注目。

    航空航天裝備飛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內強大的市場需求,航空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良好環境。2005年以來,我國相繼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規劃,為我國航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一些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比如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器等。

    我國航空航天工業,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保持航空航天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加大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研發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科學規劃航空航天科研與試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若干對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重大專項及重大工程。

    《中國制造2025》特別提出,今后將持續在大飛機、直升機、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領域進行重點投入,相信在關聯的裝備和材料領域也會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企業和創新技術。在航空裝備發展方面,未來的重點首先在于飛機產業,具體包含干線飛機、支線客機、通用飛機、直升機等領域;其次,在航空發動機產業方面,將關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中等涵道比中小型渦扇發動機、中等功率渦軸發動機及傳動系統、大功率渦槳發動機、航空活塞發動機;第三,航空機載設備與系統產業領域內,還將關注航電系統、飛控系統、機電系統、航空材料和元器件。

    在航天裝備方面,將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嫦娥三號探測器

嫦娥三號探測器

    高檔數控機床成為重點領域

    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一個國家的機床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是衡量其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制造2025》將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行業列為中國制造業的戰略必爭領域之一,主要原因是其對于一國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分工中的位置具有“錨定”作用。 {$page$}

    在高檔數控機床方面,工信部提出了加快推進行業由大變強的戰略思路,將著重聚焦于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推動優勢資源聚焦發展,以提升國產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基礎,推動優勢資源聚焦于航空航天和汽車兩大領域;第二,推動先進產品示范應用,集中驗證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的應用驗證和應用示范基地建設,有選擇性地支持市場導向性強的產品成套性、高柔性和智能化項目;第三,滿足國家戰略新需求,加快發展國家戰略發展需求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進一步集中于國家重點工程的核心裝備;第四,打造完整機床配套產業鏈,鼓勵和支持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主機、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等產業鏈關聯單位,組建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完整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配套產業鏈。

    軌道交通裝備是“排頭兵”

    中國高鐵技術經歷了引進、吸收和自主研發的歷程。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系列解讀中,先進軌道裝備發展備受關注。

    《中國制造2025》解讀提到,到2025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要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體系,在主要領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主要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境外業務占比達到40%,服務業務占比超過20%,主導國際標準修訂,建成全球領先的現代化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占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

    解讀表示,未來10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發展重點任務,包括實施創新驅動、推進智能轉型、強化產業基礎、發展制造服務業等4大內容。軌道交通裝備企業,要抓住國家重點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契機,積極開展海外業務,構建“產品+服務+技術+投資”全方位國際化經營能力。

    解讀強調,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10個領域之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要率先開創發展的新模式:一是大力推進制造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二是促進科學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融合創新;三是整合、組建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集團,構建中國軌道交通協同出海的“聯合艦隊”。 

高速鐵路

高速鐵路

    海洋工程裝備有突破

    在《中國制造2025》定調未來10年制造業發展后,海洋工程裝備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多次強調的詞匯,也是國家成為海洋強國的橋梁。“十三五”期間,推動船舶兼并重組、創新制造,高技術船舶走出去,如船舶出口信貸扶持將是政策重點。

    考慮總裝建造能力、平臺設計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的核心裝備3大標準,中國海工建造能力處于第二、第三梯隊之間,關鍵部件的核心裝備還沒形成品牌化、規模化,尚未被國際主流接受,跟先進國家差距仍然很大。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企業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海工裝備訂單總金額142億美元,占全球40.3%,市場份額為全球第一,以鉆井裝備和海工船為主,生產儲運裝備仍低于韓國、新加坡,海工船2014年新接訂單前10的9家為中國企業。然而,今年(1-4)月,中國市場份額下降到全球第三,全球競爭仍然激烈。

    “十三五”規劃前期稿也直陳我國船舶工業發展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結構性產能過剩突出,行業集中度不高,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產業綜合技術實力待提升;船舶配套產業發展仍然滯后;管理水平差距較大,生產效率亟待提高。

    因此,“十三五”規劃前期稿提出,下一步,我國船舶工業將加快轉型升級、創新和信息化,綠色發展。具體目標有:造船產量占全球份額40%以上,力爭達到50%;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本土化率達30%以上。
重點任務包括:化解造船產能過剩、推進行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鼓勵軍工企業生產民用基礎設施和“民參軍”;支持企業信息化建設,打造智能船廠;加強配套設備自主化建設能力;推進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擴大對外合作和開發等。

蛟龍號

蛟龍號

    為電源行業釋放更多發展機遇

    今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大領域對電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電源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據最新的《中國電源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電源行業近年來呈百花爭艷、欣欣向榮的景象。電源企業不斷增加,電源產品多元化,產品生產呈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其中,電源產品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企業7家,10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30家。國內權威調研網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近4年來,我國電源的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達到30%,遠超歐美各國,成為了新興的電源市場主體。

    對于電源產業發展來說,最大的動力來源于政策,多來年電源產品已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控、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電力、醫療等等眾多領域,而且作用越來越突出。《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必將釋放和引發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改革措施,也會帶動和輻射到相關領域,這必然帶動相關領域電源產品的消費。因此《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提出,將成為我國電源市場未來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中國制造2025》強調,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而這其中,電源企業不僅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亦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