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幾家國際知名研究公司的預測報告,到2020年全球電網級儲能市場規模將達100億美元以上。但目前,全球儲能項目總裝機容量僅有不足1000WM,我國只有幾十WM。而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預測,我國2020年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36GW,占全國總裝機量的7.6%。

短短6年之內,儲能市場能否迎來爆發式增長?
具體到我國,在路線圖尚不明晰的情況下,能否按時完成時間表,其關鍵落在了能源“十三五”規劃上。
近日,國家能源局已委托中科院物理所、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等單位,開展儲能“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研究,研究報告將于6月上報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在1月26日舉行的相關籌備會上,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儲能行業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應是從功能性示范向經濟性考察過渡,從而真正走向市場化。
政策挑戰待破解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把儲能技術上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通過政府扶持、政策導向、資金投入等方式促進其發展。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在《全國儲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研究專題建議(初稿)》(以下簡稱《建議》)中指出,儲能產業在我國還處于初期階段,技術成本高、運營模式不成熟、經濟性難以衡量是阻礙其產業化的主要原因,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體系和價格機制。
可再生能源接入對電網穩定性的挑戰是其發展瓶頸,儲能技術則能完美解決這一問題。《建議》提出,應在規劃新能源和電網發展規劃的同時制定相匹配的儲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立法提高發電企業的新能源發電配比,從而促進配套的儲能系統的發展。 {$page$}
國網能源研究院首席專家馮慶東也表示,由于可再生能源短期內不會取代傳統能源,因此儲能的需求也將是長期的。他建議對儲能進行適當補貼,同時將其納入國家能源應急體系建設以促進其發展。
技術路線交市場
實際上,行業翹首以盼的補貼政策之所以遲遲不能出臺,同儲能技術本身路線圖不清也有很大關系。
“儲能技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路線圖不清晰,因此在爭取國家支持時難度較大。”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泓坦言。
據悉,在各種化學電池中,我國目前只有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產業鏈基本完善,可以實現全產業鏈的國產化,其他電池則不行。因此,李泓預計,在科技部的“十三五”支持項目中,鋰離子電池仍將占大頭。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提醒道,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也要考慮我國的基礎和現實條件,“片面考慮‘新’會走歪路”。他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應把近期作為考慮重點,長遠也要納入考慮視野。
示范項目須轉型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到2013年底,我國共有76個規劃、在建和已投運的儲能項目(不含抽水蓄能、儲熱及壓縮空氣儲能)。其中,已投運的項目在電力系統的累計裝機量為53.7WM,占全球裝機規模的7%。
《建議》指出,兆瓦級以上儲能是一個開放系統,需要考慮不同技術模式和經濟模式的組合,通過成本分析來選擇恰當的技術方案,為激勵政策的出臺提供依據。因此,有必要開展在運行儲能示范項目的綜合評估。
2011年12月25日,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在河北省張北縣建成投產。作為行業標桿,該項目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但其在儲能方面的具體表現卻未有詳細披露。
負責項目運營的中國電力科學院電工與新材料所所長來小康曾在多個場合被問及張北項目的具體運行數據。1月26日,來小康再次明確表示:“所有項目都在正常運行,儲能功能都已實現,但全國的項目都有同樣的問題:不可能劃算。”
來小康指出,當初在項目規劃設計時是以儲能功能的實現為主要目標,并沒有考慮技術經濟性評價。
“如果當時考慮經濟性那顯然不合適,干脆別干了。”來小康認為,儲能技術發展到現在應該往前走,下一步示范應該調整目標,在評價指標上從功能實現向技術經濟評價過渡。
《建議》也指出,目前儲能技術還不成熟,不能完全滿足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的電網儲能要求,需要重點支持適合電網的前沿儲能技術研究。建議以企業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運用現代金融手段拓寬資金來源。
李泓則認為,未來5年仍然是儲能產業打基礎的階段,應盡快找準商業應用,使其性價比被電網所接受。<